首页
下载应用
提交文章
关于我们
🔥 热搜 🔥
1
法明传[2024]173号
2
中共中央
3
起源 解读 龚
4
南京李志
5
赵紫阳
6
中美友好合作故事
7
写小说
8
妈 分享 回
9
百度
10
今日热点
分类
社会
娱乐
国际
人权
科技
经济
其它
首页
下载应用
提交文章
关于我们
🔥
热搜
🔥
1
法明传[2024]173号
2
中共中央
3
起源 解读 龚
4
南京李志
5
赵紫阳
6
中美友好合作故事
7
写小说
8
妈 分享 回
9
百度
10
今日热点
分类
社会
娱乐
国际
人权
科技
经济
其它
观察|官方通报陕西蒲城一职校学生坠亡:事发前与舍友发生口角和肢体冲突 认定该生系高空坠落死亡
市管干部“龚书记”免职迷局
讣告!又一知名女星在家中去世,终年54岁,曾是无数人白月光…
近视的孩子有救了!国内最新近视防控矫正技术,不手术,扫码进群即可了解!
法明传[2024]173号:1月1日起,未用示范文本提交起诉状,部分法院将不予立案
生成图片,分享到微信朋友圈
查看原文
其他
日本房地产是怎么崩盘的?
地产知识橘
2023-04-07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没错我叫刘怼怼
Author 刘怼怼
昨天,最新的LPR出来了,一年期不变,五年期的已经降到了4.45%,按新的基准,首套房贷利率最低可以到4.25%!
消息一出,地产股应声大跌,
一直跌到了收盘。
如今,针对房地产的精准放水,完全救不了早已经丢失的,比黄金还珍贵的信心。
差不多两年前,也就是2020年的这个时候,我啃过一个礼拜的资料,写了一条日本房地产始末的稿子。
当时,疫情刚开始,贸易战也刚打响不久,两年过去,越来越多的“似曾相识”,正在被逐渐印证……
当下经济的基本面,官方说是“稳中向好”,但每个人的体感,或多或少有点凉意,而
对后市的预期,更多的是迷茫……
现在再来重读两年前的这篇关于日本的文章,竟然发现非但没有过时,反而随着时间的流逝,很多“万万想不到”的东西,变得更加清晰——
跟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相比,我们同样是全球第二经济体,同样经历了跟美国的贸易战,同样面临人口红利消失、产业转型的压力,也同样被国内的高房价绑架……
90年代后的日本,经济泡沫是被戳破了的,不计其数的企业破产,银行倒闭,房地产随之崩盘,曾经的“昭和男儿”变成了“平成废宅”,年轻人再也不愿买房不敢消费,直到今天,日本也还处在“失去的三十年”中……
正因为看到了今天的日本经济有多低迷,我们才会隐隐的担心自己未来会不会走上同样的道路?
对于每一个普通人来讲,从日本的经验当中,可以学到什么?怎么去增强自己未来抗风险的能力?
要回答这些问题,先从二战后的日本是怎么崛起的开始。
(文章很长,关于房地产的内容可以直接拉到第二部分。)
日本经济是怎么崛起的?
二战后,日本经历了战后复兴期(1946—1955)、高速增长期(1956—1973)、中速增长期(1974—1989)和长期低迷期(1990—至今)四个阶段。
先看第一个阶段,战后复兴。
当时日本经济遭受了沉重打击,很多人失业在家,日本作为一个岛国本身资源就一般般,经历战争之后资源更匮乏了,物价涨得飞起,通货膨胀也就找上门了。
日本政府急啊,想要赶紧重建基础工业,来恢复经济,于是,他们听了国内一个经济学家的建议,采用“
倾斜生产方式
”,将紧缺资源集中起来,主要划给了煤炭、钢铁这类基础产业,让他们去恢复生产。
随后几年,日本的煤炭和钢铁产量就蹭蹭往上涨,工矿业指数在战后第三年就恢复到战前76.7%的水平。
看上去经济是有了点起色了。
但这肯定不够啊,当时日本经济能够那么快的复苏,还有个更重要的背景:
朝鲜特需
。
嗯,说白了,就是发战争财嘛。
1950年,朝鲜战争爆发,美国本土山长水远的,怎么能及时给到战争所需物资呢?
旁边的日本小弟不就是最现成的军需补给基地嘛,枪炮弹药、卡车、麻袋、纺织品等等大批军需订单源源不断的从前方涌来……
刚伤筋动骨完,正愁没地儿赚钱的日本企业们,订单接到手软,到1954年战争结束后,朝鲜特需的订单累计收入已经达到24亿美元,创造了
日本战后重要的外汇收入。
可以说是国内正百废待兴呢,就发了一笔战争的横财。
当时,日本的产业还是以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为主,朝鲜战争期间纺织品的需求大增,导致企业不断扩大生产,战争结束后库存急剧增加,价格大跌。
日本企业就开始
向美国大量出口
廉价的棉纺织品。
到了1956年,美国60%以上的棉织品进口都是日本的了,这就让美国本土的企业活不下去了啊,接二连三的倒闭,大量工人就失业了,美国纺织业协会一看,America没有first了,赶紧要求政府抵制日本产品,不能再进口那么多了,限它限它限它!
长达30多年的日美贸易战就这样拉开了序幕。
扯皮扯了30多年,纺织品是躺了第一枪,最终
以日本的妥协告终。
日本之所以妥协并签了一箩筐的协议,主要还是因为“人在屋檐下,不得不低头”。
二战后的日本,无论是军事防务还是国际政治方面,都极大地依赖美国。
而且当时美国很愿意扶持日本这个小弟,日本也确立了“
贸易立国
”的战略,要建立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,可需要美国这个庞大的市场了。
根据日本大藏省统计,1946到1955的这10年,日本经济的增长率高达8.9%,主要经济指标大都已经
恢复或大幅超过
战前水平。
于是1956年年度的经济白皮书宣称“已经不是战后了”,表明日本经济已经正式走出战后复兴阶段。
来,总结一下:
为了恢复经济,战后日本对内搞“集中力量办大事”,恢复基础工业,积极稳固基本盘;
对外呢,从“朝鲜特需”中尝到甜头,确定了
出口为主的经济结构
,GDP涨势年年喜人。
这个阶段,是不是跟中国刚改革开放那会儿很像?
接下来,日本进入高速发展的“黄金年代”。
这一时期,国内环境稳定,全社会都达成了一个共识:
发展才是硬道理。
日本一心想着从美国引进各项先进技术和各种管理经验,为了“师夷长技”,还先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(IMF)等,并且
大开国门,
举办东京奥运会,让全世界的盆友们都来看看发展并腾飞中的日本。
整个国家一片欣欣向荣,实际GDP每年的平均增速也达到了9%以上。
日本妥妥的超越英、法、德等老牌发达国家,成为全球老二。
这钱一赚得多了,家底厚起来了,日本就不太愿意继续赚溢价太低的辛苦钱了——
什么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加工业啊,还是转去韩国、新加坡那些后来的“亚洲四小龙”吧,日本开始发展钢铁、汽车制造等资本密集型的产业了,
产业结构向重化工业调整。
当然,结构调整也有一个契机。
当时,中东石油增产使国际油价持续下跌,加上日本造船业突飞猛进,油轮越造越大,跑一趟可以储存更多的原油,石油的成本刷刷往下掉,最后掉得比煤炭都便宜了……
于是日本就从国外进口了非常多的低价原油,经过加工后,制造成钢铁、家电、汽车等产品,高价卖出去,形成了良性的生产循环。
钢铁逐渐成为日本的支柱产业后,钢铁的出口量也越来越大。
特别是出口到美国的钢铁,占美国钢铁总需求量的比例从1967年的 15%,两年后就急剧上升到42%,于是美国钢铁厂商开始指控日本钢铁“
倾销
”。
当时钢铁也是美国的重点产业,为了阻止日本产品大量流入,美国政府要求日本
自主限制
钢铁对美国出口,美日贸易摩擦也从纺织品领域扩展到了钢铁行业。
虽说都已经跻身全球老二了,这会儿的日本也还是美国的小老弟,对美国的依赖还是很严重。
日本政府,甚至于日本的钢铁厂商,可不都得积极配合美国,自主限制出口嘛,他们纷纷用行动“投诚“,主动表示日本对美日关系的重视。
之后随着日本经济继续发展,美日摩擦的重点又转向了彩电、汽车、半导体等领域,日本也起了当大哥的念头,嚷嚷着要买下美国,那都是后话了。
1974年是日本经济的分水岭
,也终结了这一段“黄金年代”。
此前一年的10月份,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,阿拉伯产油国以原油为武器,对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实行原油禁运,并且提高原油价格。
到了12月,原油价格已经从原来的3.01美元一桶涨到11.65美元一桶。这就是人们常说的
第一次石油危机。
之前我们说了,日本的工业体系是建立在廉价原油基础上的,油价暴涨等于是把日本经济从原来的高处扒拉下来,按到地上摩擦,遭受了巨大痛苦的日本,结束了近20年的高速增长。
从1974年开始,日本
经济切换到
中速增长阶段
,GDP由原来的年均增长9%以上,降到年均复合增速4.3%。
也是
从1974年开始,
日本房地产最大的泡沫开始产生了
,
并在之后的10多年里渐渐膨胀,最终被政府生生刺破,随后的日本,也陷入了长久的低迷,从聚光灯下黯然退场。
日本房价泡沫是如何破灭的?
关于日本房地产的崩盘,最为人熟知的是1974年以后到1990年这个阶段,所谓的看着它起高楼,看着它楼塌了。
但其实,在日本历史上,有过两次房地产危机。
1974年以后的那段是第二次,第一次发生在这一年以前,但因为危机很快就被时间消化掉,不到一年市场就迅速反弹了。
所以说起日本房产泡沫,大家更多讲的是第二次泡沫是如何破灭崩塌的。
先简单说说第一次房地产危机是怎么产生的——
当时日本的工业化,先带动了
工业用地
价格大涨,接着1960年“国民收入倍增计划”实施后,人们口袋里的钱变多了,战后的“
婴儿潮
”在这时候进入买房高峰期,加上日本的
农
民
也开始陆续进城了,
住宅用地
随后也涨起来。
本来就有一波买房的需求推高了房价,1972年,当时的通商产业大臣田中角荣又提出“列岛改造论”,
政府大搞基建,
还要进行产业转移,进一步提升了地价上涨的预期。
于是
投资客纷纷进场
,人人抢着重仓房地产,即便是偏远的郊区也被疯抢,就好像不赶紧抢块地,就会损失一个亿一样。
有一组数据,可以看到1955到1974年,日本房地产有多疯狂。
这20年,日本全国城市地价指数上涨了28倍,东京、大阪、名古屋等六大城市更是涨上了天,34倍。
这里要区别一下,日本的土地是私有制,所以房地产交易更多是直接的土地买卖,这一点跟我们政府卖地,开发商建楼卖给居民有所不同。
所以我们是以
房价
为指标,日本是用
地价
来衡量市场。
这时候的日本政府吧,对经济增长过于乐观,在已经有泡沫的情况下,还哗啦啦往外撒币,结果没想到第一次石油危机来了。
前面我们说了,日本的工业体系是建立在廉价的原油基础上的,石油危机一来,国内工业品成本和价格大涨,恶性通胀就跟着来了,为了控制通胀,央行又二话不说,收紧“钱袋子”,市场来不及反应,泡沫随之破灭。
1975年,地价指数应声下跌,全国跌了4.4%,六大城市跌了8.1%。但这次危机的影响其实挺小,仅用一年时间就涨回去了。
为什么当时地价指数都涨上天了,还没有多大的影响呢?
一句话,
有真实的需求支撑,泡沫不算大。
当时,20岁到49岁需要买房的适龄人口多达5200多万,而那会儿日本住房套户比才1.05,还没有出现大面积的住房过剩,城市化率也才70%多,还有很多人没有进城没有买房,需要买房的人,问银行借钱的也不多,也还
有继续加杠杆贷款买房的空间。
所以一年之后,市场就反弹了。地价重新涨回来,第二次泡沫就来了。
说第二次泡沫,就得先说下这次泡沫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外部因素,
日美贸易战。
前面我们讲过,日美贸易摩擦从纺织品开始,随后扩展到钢铁、彩电、汽车、半导体等领域,即便日本在一次次谈判中主动妥协主动限制出口了,还是没能改变两国的贸易不平衡。
美国就觉得,这不单是贸易问题了,它还是个汇率问题!就是因为日本操纵了本国的汇率,让日元那么便宜,才让日本产品比美国产品好卖很多,于是
发起了汇率战。
对日发起的一系列汇率战中,最著名的是《广场协议》。
这个协议的大概意思,就是让美元大幅贬值,让日元等货币有计划的升值,这样美国卖出去的东西就能更便宜,就能改变之前收不抵支的贸易格局,从别人那儿多赚一些。
随后,美国、日本、德国、法国、英国都开始在外汇市场上抛售美元,带动市场投资者也跟着抛售,美元如愿大幅贬值。
这当然不是美国第一次干预外汇市场,早在1971年,美国就让日本签下了《斯密森协议》,迫使日元升值,而后的“前川报告”等系列报告书,又进一步逼迫日本加速金融自由化,所以说,天天嚷嚷着别人是“汇率操纵国”,但谁才是真正的操纵国呢?
签署《广场协议》后,日元
每年要保持5%的升值水平
,这就等于告诉国际热钱,只要买入日元资产,每年通过汇率变动,就能有5%的保底收益,钱就纷纷流入了日本的楼市和股市。
大家都争着买,那股价和房价就涨了,这一涨又引来更多的热钱,泡沫越吹越大。
日元升值后,日本政府担心会提高made in japan的成本和价格,就放松了国内的金融管制,比如放水,给市场注入大量的流动性。
从1986到1987,一年之内央行连续5次下调利率,贴现率从5%降到2.5%,不仅是日本历史上最低,也是当时主要国家中最低的。
市场利率一般跟随央行的贴现率变动,然后影响银行贷款规模和货币供应量的变化。
到了1990年,日本M2同比增速已经上升到12%以上,
货币供应量超过实际经济需求,
于是有一部分钱就从实体经济中流到了股票和房产,股价和地价继续暴涨。
越吹越大的泡沫不断提高了土地的估值,反过来又刺激银行房贷的增长,在房价持续上涨阶段,银行甚至还发放
无抵押的信用贷
,当时,部分银行甚至以放贷规模作为员工的考核指标,而大藏省、央行等监管部门,对银行资金借道非银机构流向房地产的行为视而不见。
企业则是这场地价泡沫的最直接推手。
日元升值后,实体经济的利润不断下滑,企业拿到银行贷款,没有动力投入到实际生产,而是大量买地、抵押套现后再炒地,循环往复吹大泡沫,
地价完全脱离实体经济增长。
当然,还有土地政策和税制的影响,比如固定资产税的实际税率偏低,继承税与市场的价差等,导致
很多人通过买地转移资产
,也推高了地价,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展开说了。
1990年,东京、大阪、名古屋等六大城市市中心的地价指数比1985年上涨了约90%,当年,仅东京都的地价就相当于美国全国的土地价格,催生了世界上空前的房地产泡沫。
泡沫吹得这么大了,日本政府为什么又要硬生生地去挤破,结果自己把自己搞死,经济从此一蹶不振呢?
因为房地产已经绑架了整个经济。
地价太高衍生出了一系列社会问题:对真心想要搞生产的企业而言,地价这么高,无论是买块地来建厂还是办公,经营成本都太高,买不起还怎么发展?
企业没钱怎么交税,不交税国家和政府怎么运转?
光靠房地产刺激,变成金融产品空转,长期下去能行吗,企业不行了就业怎么办?
还有,地价这么高,先入场的人赚得盆满钵满,后来那些要买房的怎么办?
这不加大贫富分化,增加社会矛盾嘛。政府这时候能不出手吗?
所以,到了80年代末,日本政府再也不能视而不见,必须
开始主动挤泡沫。
1989年5月之后,央行连续5次上调贴现率,到1990年8月贴现率已经调高到6%了,大家注意啊,之前一年之内5次下调,低到了2.5%,如今也差不多一年多的时间,竟然又调了5次之多,并且调到了6个点!
这神操作……
同时,货币供应方面,M2同比增速由1990年10月的11.8%,半年之后就降到3.8%,1992年甚至转为负。真的是
泼出去的水,说收就收!
一顿操作猛于虎,市场也是大写的服气,股市最先崩了,上市企业就不能直接融资了;
银行担心企业还不上钱搞出“坏账”,追着企业催款了;
好吧,屋漏偏逢连夜雨,这时候大藏省还发了个文,要求对
房地产融资进行总量控制
,银行也不愿再放贷了;
企业借不到钱炒房不说,正常的经营借款也被封死,结果大批企业资金链断裂倒闭破产;
市场上再没钱投给房地产了,需求迅速萎缩,但土地供应短期内还在猛增,
供求瞬间逆转
,房地产随之崩盘。
但是,为什么1974年的危机,市场能很快修复,这次却不行呢?
有些论调认为,这是美国一手主导的阴谋,当时日本盛极一时,都开始去海外买买买了,美国娱乐业巨头哥伦比亚电影公司、“国家历史地标”洛克菲勒中心都成了日本的囊中物,美国就通过广场协议等一系列手段让大日本帝国落下去。
nonono。
要知道,任何泡沫的催生和破灭都是货币政策的结果。
日本政府短期内频繁变动货币金融政策,前面我说了,一年之内5次大幅下调利率,之后又在一年多内5次大幅上调利率,翻手为云覆手为雨,才导致了房地产市场的大起大落。说是日本自己吹爆了泡沫,一点不为过。
泡沫破灭后,为什么日本经济又一直起不来呢?
因为经济已经失去了发展的动力。
企业层面,危机之后资产大幅缩水,没破产的大都负债累累。为了清偿债务,企业抛售资产,又导致资产价格继续下跌,企业资产净值也跟着探底。
在这样
长期的去杠杆
的过程中,企业根本没有动力也没有能力继续扩张生产。
在生产端,企业不行。在消费端呢,人们也没钱啊。
1992-2012年,日本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才0.5%,有些年份还是负增长,口袋里没钱怎么消费呢,经济只有长期萧条了。
还有就是支撑房地产发展的人口也不行了。
当时城市化已接近尾声,城市化率超过90%,而住房空置率却高达9.8%,房子明显过剩;
而每年新增的城市人口也没多少,20到49岁需要买房的适龄人口还在不断萎缩,加上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,1990年65岁以上人口占比已高达12.1%,整体住房需求不足以支撑房地产继续发展。
写到这里,关于日本房地产崩盘的始末基本回顾完了。
还是得再强调一下,这条稿写于两年前,当时还有稍微的对比过中日两国房地产的异同,以及中国会不会走日本的老路等等。
但随着这两年形势急转直下,很多判断和观点已经不适用了,很多话也是不必(gan)明说的。
所以这次就删掉了后面的内容。
如果觉得这篇还没有说尽兴,或者还有话想说的,可以进群聊——
更多广州市场的踩盘调研、个盘点评,欢迎关注↓↓↓
也可添加怼怼个人微信,爆料交流↓↓↓
参考文献:
1、《房地产周期》,任泽平
2、《从90年代日本推演当前中国经济及大类资产方向》,中信建投证券
3、《全球历次房地产泡沫——房地产周期研究之八》,方正证券
4、《经济下台阶后的盈利与市场——日本篇》,方正证券
5.《从贸易战到金融战,日本做错了什么?》,中信建投证券
6.《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对中国的经验借鉴研究》,长城证券
7.《我们身处何方:从日本观照中国》,东方证券
8.《东京湾区应对美日贸易战的经验与启示》,联讯证券
视频资料:
《欲望经济史——日本战后篇》,NHK
《昭和的战争与和平》,NHK
《二战水下战场:潜艇突击者》,National Geographic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{{{title}}}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